中国的消费不足严重制约经济结构的理顺和持续发展,很多人说是医疗、教育、养老和住房等改革滞后惹的祸,后顾之忧太多,不敢消费。笔者认同这种判断,但笔者却认为,更重要原因是买外汇发人民币方式的阻滞。
消费不足的原因到底是什么?
经济运行靠卖掉。只要能卖掉,就有订单就业和经济繁荣,否则,经济势必低迷。卖掉的最重要需求是消费。米帝的消费占GDP70%,它要卖掉剩下的30%相对容易。我国的消费只有35%,如果考虑9.64亿人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,则消费水平更低。不能将高达65%的商品卖掉,则失业增加,经济震荡。而要将这些商品卖掉,则只能追加投资和出口。投资多,产能更大,消费上不去,则未来更卖不掉;出口多,本国资源耗尽,环境生态破坏,咋办?两者叠加,经济结构难免紊乱。所以人间正道是消费,所以党中央强调要拉动消费。提升消费固然需要从医疗、教育、养老和住房等方面消除公众的后顾之忧,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手中的钱值钱,现在的人民币发行方式使得他们手中的钱水分越来越多,再加上以上四个因素,他们怎么敢消费呢?
如果人民币发行,像老美那样买国债,政府拿到钱去买公众的商品劳务,公众拿钱纳税,买政府的公共服务,这钱就被财政拿去赎回到期的国债。纸币实现了政府购买公众商品,公众购买政府服务后,彻底退出消失。公众接受印刷成本的纸币,没有额外损失。政府用它买公众的商品劳务,最后被公众购买公共服务所抵消,也没有得到额外好处。如果政府某个时期多买国债,多发纸币,下个时期,政府就用更多的税收来还,整个时期中货币供给因最终都能退出而不增加。如果买外汇发货币,公众将出口挣来的外汇卖给人行,人行给公众人民币,公众用以纳税,政府收到税款后,没有理由将人民币交还人行,而是继买公众的商品劳务。这就是说,增发人民币不会退出流通,而是回到流通中继续周转。可以设想,一个社会有商品和货币两个系统,它们的交点是价格。如果两个系统数量同步变化,则价格保持稳定,否则,势必走高或者走低。在买国债的发行中,新增纸币完成交易退出流通,流通中商品多了,货币少了,物价趋于下降。这不能不是米国物价比我们低,创新能力比我们强的重要原因,他们不靠创新来降低成本,经济无法持续增长。在买外汇的人民币发行中,商品系统由于出口的增加而减少,货币系统由于货币的注入而增加,两系统交点价格势必大幅度上升。物价上涨就是公众名义收入不变,而实际收入减少,他们的消费势必陷入“非不想也,乃不能也”的尴尬!
买外汇发人民币就是不断地向流通中注入货币,尽管央行可以发行央票,收回多发人民币,但是央票到期偿还与公共服务和税收无关,它没有回流渠道和制度安排,所以只能发新票偿旧票。增发人民币只是暂时退出流通,但随央票偿还而重新进入流通,不仅无法彻底消失,甚至还要累积增长成资金堰塞湖。与此存量货币堆积对应的是公众财富的相应减少,政府用仅含印刷成本的纸币换取公众流血流汗挣来的外汇,就是财富不断向政府集中。政府可以用它购买国外产品,其实力就越来越强。同时,不仅公众增量人民币购买力下降,存量财富也被严重稀释。有人统计,从1986-2017年,人民币购买力跌掉80%。这几十年来,人民币供给增长的速度在10%以上,它的基数是货币供给量,而货币供给量是GDP的两倍,所以增发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为20%,扣除18%的各类税,40%的储蓄率,满打满算,消费35%已经相当高估了。这里不讨论产业结构紊乱造成的财政虚收,缺乏保障和贫富不均推高的储蓄等。
从1986-2017年,人民币购买力跌掉80%
只有将人民币发行方式由买外汇转移为买国债,才能避免财富向政府集中,增发人民币及时退出消失,币值稳定,财富不稀释,消费才能回升,经济结构才能理顺。政府将是如此转型的最大受益者,因为财政税收可以避免买外汇发行的竭泽而渔,转移到经济增长,税基扩大的稳妥基础上。
文:胡海鸥教授
本文由胡海鸥教授授权FX168发布,如您对胡教授的文章感兴趣,请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。感谢!